最近跟朋友聊天,朋友询问伊斯兰教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之前也有读者询问过有关天堂的问题,包括网上一直流传的所谓“72个处女”,所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我对天堂的理解。颇为浅显,仅为阅读随笔。
在查阅有关天堂的描述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个前提。伊斯兰教是全人类的宗教,《古兰经》是降示给全人类的天启,这说明《古兰经》的阐述包含两个维度上的普适性:时间和空间。时间的普适性意味着不仅仅适用于公元七世纪,一定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所以理解上不要带有时代局限性;空间的普适性意味着不仅仅适用于阿拉伯地区,一定适用于整个世界,所以理解上不要带有地域局限性。
这个前提很重要,意味着当我们去阅读《古兰经》的时候,要明白这本经典不是给自己一个人看的,是给全人类看的,而且是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人类看的,《古兰经》的普适性涵盖了人类本身的复杂性。
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文化生活、政治制度、群体喜好可能完全不同,不同地域的人这些方面也都截然不同。但伊斯兰是普适的,所以对于《古兰经》内容的理解,要把目光拉的足够高,所有的内容都超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任何个体和群体。
我们接下来看《古兰经》中是如何描述天堂的:
“那两座乐园,是有各种果树的......在那两座乐园里,有两洞流行的泉源......在那两座乐园里,每种水果,都有两样......他们靠在用锦缎做里子的坐褥上,那两座乐园的水果,都是手所能及的......在那些乐园中,有不视非礼的妻子,在他们的妻子之前,任何人和任何精灵都未与她们交接过......她们好像红宝石和小珍珠一样......行善者,只受善报......次于那两座乐园的,还有两座乐园......那两座乐园都是苍翠的......在那两座乐园里,有两洞涌出的泉源......在那两座乐园里,有水果,有海枣,有石榴......在那些乐园里,有许多贤淑佳丽的女子......她们是白皙的,是蛰居于帐幕中的......在他们的妻子之前,任何人或精灵,都未曾与她们交接过......他们靠在翠绿的坐褥和美丽的花毯上”。
“他们将在恩泽的乐园中,许多前人,和少数后人,在珠宝镶成的床榻上,彼此相对地靠在上面。长生不老的僮仆,轮流着服侍他们,捧着盏和壶,与满杯的醴泉,他们不因那醴泉而头痛,也不酩酊,他们有自己所选择的水果,和自己所爱好的鸟肉,还有白皙、美目的妻子,好像藏在蚌壳里的珍珠一样......他们享受无刺的酸枣树,结实累累的香蕉树,漫漫的树荫,泛泛的流水,丰富的水果,四时不绝,可以随意摘食,与被升起的床榻,我使她们重新生长,我使她们常为处女,依恋丈夫,彼此同岁”。
这两段摘抄于《古兰经》第五十五章和五十六章,部分句子省略。此外在第三十八、四十四、四十七、七十六等章也有描述,不再全部摘抄。
显然这部分的字面描述非常具象,或者说,过于具象了。天堂的存在应该是超越于人的逻辑与想象的,我们在很多科幻作品中看到对外星文明或者神族文明的描述,奇怪的长相、强大的力量、不寻常的社会结构等等,看起来似乎很奇幻,但这些都是“合理文明”,也就是按照人类的头脑可以想的到、讲的通。因为这些都是靠人的智力想出来的,是人智慧与想象力的局限。
但是,造物主的逻辑是远远超越凡人的,甚至“逻辑”这个词对造物主都是完全不适用的,因为造物主创造了世界的运行规则,也创造了逻辑。也就是说,天堂的存在形式与美妙神奇,一定超越了人类的表达与描述,不会是我们看到的字面意思。
我们前面已经确认了一个前提,《古兰经》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普适,涵盖了所有个体的复杂性。我们想一下,经文里提到的天堂的样子,字面上看真的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吗?不过就是自然风景优美,好吃的和美女,这些都很普通,很多人现实中就可以基本实现。
大文豪博尔赫斯说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因为他把阅读求知认为是最美好的,如果天堂只有一些水果和处女,老人家得多失落呀。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水果,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处女,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人服侍伺候,而且这里只有男性的视角,没写到女人进了天堂是不是也有很多美男子陪伴。如果说天堂一定是远远超越今世的极致美好,但字面上看又并不是很有吸引力,岂不是很矛盾?(关于女人进天堂,有一种说法是阴阳通用词汇,也就是男女在天堂中得到的是一样的,男性视角仅仅是解读而非原意)
这就明确了一点:天堂一定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描述与理解。
我们再仔细读一遍,有的句子很重要。“那两座乐园的水果,都是手所能及的”,“长生不老的僮仆”,“他们不因那醴泉而头痛,也不酩酊”,“无刺的酸枣树”。看出问题了吗?
水果手所能及、酸枣树没有刺、喝酒也不醉人、僮仆永远定格在一个样子。这些都指向了一点:天堂是“如人所愿”的,是超越时间、生理、物理等一切“合理性”的,换句话说,《古兰经》所描述的不是天堂的样子,而是天堂存在的形式,并描述了其中一个具象的图景让人容易理解。
为什么一定是酸枣和美酒?为什么一定是僮仆和美女?不不不,这些仅仅是一个例子。如果你想得到的是酸枣、美酒、僮仆和美女,你就会得到没有刺的酸枣树、不醉人的美酒、永远年轻的僮仆和永远新生的美女。如果你想得到的是其他东西,你也会全部得到,仅仅是你的一个念头就会变成存在。博尔赫斯喜欢读书,他就会在天堂里得到所有的书所有的知识。
有一段记载我觉得颇为有趣:宰德·本·尔里盖麦传述,一个犹太人来跟穆圣辩论,问穆圣天堂里人们是否吃喝。穆圣说每个人在吃喝性交方面的能力都超过一百个人。犹太人说凡是吃喝的人都必须大小便,穆圣说他们的消化是流出麝香味的汗水,肚子就缩小了。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我突然发现穆圣很有幽默感,面对犹太人的辩论,他似乎有点跟对方开玩笑。超过一百个人的吃喝性交能力,不需要大小便而是变成麝香味的汗水,这非常难以想象不可思议。但天堂就是可以这样的,或许穆圣觉得那个犹太人理解不了太抽象深奥的概念,故意给他讲了一个足以达到他想象极限的样子。
天堂是什么样子?天堂不是某个样子,而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天堂的神奇在于你穷尽自己的思维,都无法体验全部的奇妙,更不可能突破,因为所有你的念头都会变成存在,并且超越你的念头,突破人思维极限的束缚。这才是天堂最大的吸引力,让人永恒生活在超越思维极限的快乐中。
天堂不是一个美德的结束,而是因美德而被允诺进入天堂的状态永恒维持。凡人必然拥有欲望,有欲望恰恰是因为“求而不得”,欲望是因稀缺而起。没有什么比满足人所有的欲望,甚至超越人所有的欲望,更能让人明白欲望不过是肤浅的,远远在造物主的伟大之下。
人的智慧是渺小的,全部的思维想象极限在天堂中只是瞬间的被造,而这也不过是造物主全知全能的其中一点点而已。
读到这里,我想有人可能还没完全理解天堂的奇妙。要知道,天堂的存在不是超越你一个人想象极限的,而是超越所有人类想象极限的,包括那些远远比你聪明得多的人。这意味着一些“真正的问题”,在天堂中不过也是一念之间如人所愿亲身体验。“无限大和无限小”、“多维宇宙”、“时间的停止、加速和倒流”、“二分法悖论”、“普朗克温度”、“因果律的随意修改”等等。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常常被用于挑战基督徒,“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通常答案会说这是个逻辑悖论,也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但在天堂里,或许这个问题有另一种实现,人们所理解不了的实现,就像“一个物体能不能即存在又不存在”一样,或许在天堂可以得到轻松展现。
最后我们回到第二章:“真主的确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设任何比喻,信道者,都知道那是从他们的主降示的真理”。水果、石榴、酸枣、美酒、美女等等,这些都不过是比喻,在比喻背后,是一个远远超越人类思维与想象极限的存在,是真主无比伟大的创造。为什么使用这些比喻和具象浅显的描述?因为真主慈悯,把远远超越凡人思维的内容降示为《古兰经》,用诗歌般的语言去比喻和描述,以凡人的智慧也能阅读,从而得以窥见这个世界伟大而神奇的其中一点点。
当然我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毕竟这也只是书面的推演,人必然带有局限性,但人可以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却又不因局限性存在而停滞不前。我们要不断深入思考、探索、学习,不让自己满足于肤浅理解中,因为那远远不足以表达造物主的伟大。留下几个我还不能想清楚的问题,期待有读者交流解答:
1.对于天堂的描述使用男性视角,此处究竟是不是阴阳词汇通用,也就是男女在天堂得到的是一样的? 2.为什么在描绘中使用酸枣、石榴、泉涌这些地域性很强的词汇,很多地区对酸枣和石榴并无概念,也根本不缺水,那么这样的描述是否因为真主通过穆圣降示天启,而用了穆圣本人能够理解的形象呢?也就是这种描述和穆圣本人有关。 3.按照一般的理解,当人去世之后,肉体消逝而以精神状态进入天堂,那么在天堂中是否人不需要通过肉体知觉来感应外界,而是一个纯粹的意识空间。那么天堂的种种究竟是物质,还是意识?
最后聊一下开头提到的“72个处女”。哎呀,这个问题在网上简直是被传的不像样子了。好好想一想,在现实世界里,你如果足够有钱,都可以获得72个处女,你还需要等到上天堂再去获得吗?反过来,一个靠近造物主的机会,一个积累了一生美德才能得到的机会,一个可以无尽求知和探索的机会,一个可以了解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创造”与“规则”的机会,你竟然只想得到72个处女?我已经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