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田の子守呗》与部落民作者:马特 在网易云音乐中有一个歌单,里面的歌曲都是中国歌手翻唱过的日本歌曲,其中有一首应该是大家很熟悉的《祈祷》。 《祈祷》被很多歌手演唱过,其中最早的华语演唱者是翁倩玉。翁倩玉1950出生在台湾,两岁的时候就跟随全家搬到了日本,这首《祈祷》是1973年她的父亲翁炳荣50岁生日的时候亲自作词送给女儿的,曲子用了日本的一首民谣《竹田の子守呗》,也叫《竹田摇篮曲》。 翁倩玉的父亲翁炳荣出生在台湾台南市,曾经在台湾广播电台工作,后来中国广播公司驻日本代表,因此全家搬到了日本,台美断交后他加入了日本国籍。翁炳荣出生于台南书香世家,也是台湾广播电台界的名人,担任过正大集团董事长。 翁炳荣工作之余喜欢作词,《正大综艺》主题歌《爱的奉献》就是他作词由女儿翁倩玉演唱的。翁炳荣在听到这首《竹田の子守呗》之后被深深吸引,作词送给女儿。 这首《竹田の子守呗》的日本原唱(实际上这种流传的民谣不能称之为原唱,只是最早的成名演唱者)是日本歌手山本润子,1969年山本润子的“赤い鸟”民谣组合在在第三届“雅马哈·轻音乐竞赛”全国大会上凭演唱《竹田の子守呗》获得最优秀奖。 1971年这首歌制作成单曲大火,之后一直被很多影视动漫作品引用过,包括电影《东京假期》、动漫《药师寺凉子的奇怪事件簿》、英剧《伦敦间谍》等等。 翁炳荣填写的中文版的歌词,内容是期待世界和平消除贫困的,但日文版的歌词却更加伤感悲苦,因为这首歌实际上讲述的是日本一个被歧视的悲惨群体——部落民。 “守着孩子已经厌倦了,盂兰盆节之前,雪已经轻轻飘了,孩子也在哭,盂兰盆节到了,有什么高兴呀,没有新衣服,也没有腰带,孩子总是哭,守着他更辛苦,一背就是一天,越来越瘦了,真想尽快走出去,离开这个地方,那边能看到,父母的家呀。”——《竹田の子守呗》歌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首民谣就已经在京都和大阪地区被传唱,“竹田”指的是京都府京都市伏见区竹田村,是一个“部落民”聚居的村子。 部落民是日本的少数群落之一,数量在120万到300万之间。由于日本政府长期以来的归化政策,对国内的少数族群并不承认,所以外界也很少了解,即便在日本生活很久的人,提到少数族群大概也说不上来几个。日本目前唯一被官方承认的原住民就是生活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另一个不被承认但政治上活跃的群体是冲绳的琉球人,此外还有十来个南北岛屿地区人很少的原住民族群。 但部落民与这些少数族群很大的不同是,他们就是大和族,成为少数群落的原因不是由于血统,而是由于职业。这些部落民主要是良贱制度时期留下的奴婢,以及屠宰、殡葬、皮革等跟死亡、血液和污秽有关的从业者被称为“秽多“,还有一部分是元朝进攻日本失败后留下的俘虏后代,此外是”非人“,包括归化移民来的手艺人、流民、罪犯和乞丐。 这些部落民被强迫聚居在条件恶劣的官府指定区域,身份、职业世袭,严禁与平民通婚,形成特殊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民处于社会最底层,备遭歧视和压迫。在歌词中所描述的是贫穷而辛苦的生活,并且被强迫不准离开居所,就是部落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像竹田村这类部落民所聚集的地区被称为“同和地区”,日本政府及人道组织也把部落民歧视问题总称为“同和问题”。日本现在有四千多个同和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大阪、京都、兵库、广岛是部落民主要聚居的地带,在如高知县的吉川村、福冈县的大任町等地区会占据人口多数。 1871年8月28日,明治政府颁布太政官布告第 61号,宣布“废除秽多、非人等称呼,尔后其身份、职业均与平民同”,但社会层面的歧视一直存在着。这些部落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动对象,1918年日本爆发的“米骚动”就有不少部落民为了自身的平等权利参加革命,同样后来的一些部落民运动也与日本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 1922年成立了“全国水平社”开展反对歧视斗争,1955年改为“部落解放同盟”,这首《竹田の子守呗》就是部落解放同盟的盟歌。这种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部落解放同盟发现有一份330页的部落民名单被出售给大公司,这些大公司拒绝雇佣部落民求职者。 2009年,谷歌发布了一个新的谷歌地球版本,在上面可以看到日本古代地图,所以那些部落民居住的村子很容易被分辨出来,引起了部落民的抗议。虽然日本现在没有中国的户籍制度,但家庭登记制度可以精确到某一个村子就可以知道谁是部落民。 在日本,部落民同样受到宗教上的歧视,或者说部落民被歧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宗教上认为他们的职业是不洁净的,受到所有佛教派别的歧视。净土真宗曾经是反对歧视的,容留了很多部落民,然而却引发了一系列反对统治的暴乱,使得净土真宗因此不得不做出选择,疏远了部落民。 在被同情的同时,这些部落民中一些部分人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战后日本治安陷入混乱,警力管控,不足一大批失去生计的退伍老兵、流浪的少年犯、被征发做工的农民成为社会不安定群体,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这些部落民,在这时候为非作歹,被称为“愚连队”,也就是社会暴力团。这也刺激了日本战后任侠片的繁荣,传统任侠就是对抗这些新兴暴力团伙的,高仓健拍过很多这种任侠片。 在日本文学中,对部落民的描写并不常见。日本女作家住井末平生经常接触生活困苦、深受社会歧视的部落民,写下了6部《没有桥的河》,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八十年代翻译出版了其中4部。《没有桥的河》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讲述的是一家部落民在歧视与苦难中勤劳生活的故事。 1992年,导演东阳一将这部作品拍成了电影,在1993年日本电影学院奖中获得四项提名,电影选用了《竹田の子守呗》作为插曲,包括涉及到了“全国水平社”的建立。 回到这首歌的中文作词上,翁炳荣的父亲翁俊明是台湾抗日英雄,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任台湾党部主任委员,1943年被毒杀,据说凶手是日本驻台湾总督府的特务。作为抗日英雄的后代,翁炳荣在日本工作最后加入日本国籍,我们无从猜测他的感受,但在日本这个强调“归化”的国家里,把这首被歧视的部落民的歌曲在自己生日的时候送给女儿,恐怕也是带着某种情怀的吧。 |